脊柱是支撑身体的“栋梁”,俗称“脊梁骨”,位于背部正中央,上接颅骨,中附肋骨,下联髋骨,是躯干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躯干、保护内脏和脊髓、进行运动的功能。《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在中医学中,奇经八脉之一的督脉上行与脊柱内部,入于脑内,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里,脊柱的地位都至关重要,有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之称,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人体的脊柱吧。
一、柱的生理结构与功能
脊柱主要由椎骨组成,幼年时脊柱有32或33块椎骨,分为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和3-4块尾椎。成年后骶椎长合为骶骨,尾椎长合为尾骨,所以成年人的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构成。在检查报告中某一部分脊椎通常由英文缩写代替,颈椎缩写为C,胸椎缩写为T,腰椎缩写为L,骶椎缩写为S,如L4即表示第四腰椎。椎骨之间由韧带、关节和椎间盘相连,既能维持稳定,又能小范围活动,从而保证了脊柱的灵活性。正常情况下脊柱可以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弯曲,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旋转。脊柱内部由椎孔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椎管,内有脊髓。脊髓是除脑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和反射大脑与身体各处的神经信号。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脊柱有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骶椎后凸四个生理弯曲,从侧面看呈S型。脊柱生理弯曲能够为人的直立行走提供强大支持,又能减缓人体运动时对脑和内脏的震荡与冲击。
二、脊柱相关病症
脊柱中央的椎管内有31对脊髓神经,不仅能指挥身体运动,还关系着肠胃等内脏器官的神经信号传递。脊髓神经经由椎间孔穿出到身体各处,一旦脊椎间的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到脊髓神经就会引发各种症状。通常情况下,人的脊柱在20岁左右就发育完全,之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脊柱开始发生退化,进而引发出各种脊柱相关的疾病。
1、脊柱弯曲异常。
如脊柱侧弯、驼背、脖子前倾等,此类症状多发于青少年时期,由于不良的生活姿态影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导致脊柱发育异常,进一步演变可能造成神经损伤,从而影响内脏系统。如有异常症状需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矫正,以免进一步恶化。
2、颈椎病。
颈椎有7块,从C1到C7,任意结构发生改变都可以能引发不同的症状,如:颈椎疼痛和僵硬、背部肌肉紧张、眩晕恶心、上肢无力、手指麻木、双腿无力、头晕耳鸣、心慌胸闷等。
3、胸椎病。
胸椎段活动范围较小,多因不良坐姿、年龄增长、外伤等因素发生病变从而引发临床症状,如:胸痛、腰背痛、手臂麻木、头晕失眠、胸闷心悸、多汗或无汗等。
4、腰椎病。腰椎位于脊柱下端,需承载身体更多的重量,同时腰椎的灵活性更大,这些都增加了腰椎损伤的几率,常见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如:腰痛、下肢放射疼痛、小腿麻木、脚底麻木、大小便障碍等。出现不适症状除了检查相应部位外也可进行脊柱相关检查以便对症治疗
上一篇:关于体态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高低肩是怎样形成的?